2020年12月14日15:24 來源:上海市慈善基金會閔行區代表機構
50戶人家、33個兒童,10余次活動、60余次上門談心,一對一幫扶助學、一對一心理輔導,這是一場又一場的愛心接力,這是“永遠在路上”的暖心關懷。然而這樣的發起人既不是心理工作室也不是慈善基金會,而是浦錦的一支慈善探訪志愿者隊伍,李華就是這支隊伍的負責人。
點滴關懷,從身邊開始
45歲的李華是一家勞務派遣公司的經理,也是社區的一名新階層人士。20多年的工作經歷讓她接觸了許多心理上有障礙、家庭經濟困難抑或是家庭之間有感情矛盾的務工人員。善良的李華沒有因此歧視他們更沒有辭退他們,而是給予了他們家人般的關懷,經濟上資助、生活上開導,幫助他們一步一步走出困惑、收獲陽光。而李華想做的不僅僅是這些,而是給社會更多地帶來什么。“每次公司招聘勞務人員的時候,我總是先跟村里或者街道就業援助中心聯系,我本身也是農村出來的,希望能幫一些家庭困難的人找到工作,畢竟我這個行業對學歷要求也不高,只要踏實肯干就行,這些也是我自己就能做到的”。
長路漫漫,公益探訪不停歇
生活能夠自主安排的李華,面對越來越多的空閑時間,想為社區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。機緣巧合之下,她成為了“紅娘瑞姐”探訪志愿者隊伍的一員。說起她的第一次探訪,李華印象還是很深刻。“你沒法想象一個失落到極點的家庭,沒有生氣,更談不上活力,孩子和父母都是低喪著頭”。李華開始跟著團隊頻繁地探望這些家庭,不僅僅是在重要的節日,只要是自己有時間,就會去這些人家家中坐坐。不僅僅是為了送一些慰問品,更多地是用面對面的方式傳遞著愛。生日關懷、學習補助、開導聊天,只要是能做到的她都會盡力去做。“真正的幫助,不僅是物質上的關懷,更是長期的愛和陪伴。”
善良有了反饋,愛在不斷延續
在李華的團隊中,有特殊的一名隊員,他曾是李華的救助探訪對象,如今也加入了這支志愿隊伍。“一開始看到他的時候,他帶著女兒孤零零的生活,收入低微,心情也很消極,因為不是本地人,聊天的人有限,更談不上傾訴的對象了”。李華一次次地上門,跟他談工作、談生活,漸漸地成為了他的“樹洞”。在團隊的關心和幫助下,正能量慢慢打敗了生活的陰霾,他走出家門,與周圍鄰居談天說笑,也熱心地加入了這支隊伍。套用李華的話說,這是她最愿意看到的結果,這是最好的良性循環。
每個人就像是一座座的島嶼,對這支團隊來說,他們的任務就是用愛串聯起這陌生的島嶼,讓愛成為一種行走的力量,在被愛的過程中也去愛別人。李華的心中藏著一本“小賬本”,里面記錄的不是花費的財物,而是每個家庭、每個孩子的救助進度,空下來的時候她會計劃下一步的救助方案。在一次次的上門中,她帶去了陽光和微笑,也帶去了對于未來和生活的希望。